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有助于落实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维护宪法权威,而且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有助于公民通过各种宪法宣传活动感受宪法的价值,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
一些国家也规定了共同见证人的形式,如爱尔兰宪法规定,总统应在议会两院议员、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法官以及其他公共知名人士面前宣誓。二是共和制国家的总统,如印度、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宪法规定总统或者代行总统职权者应进行就职宣誓。
比如蒙古宪法规定总统的职权始于其宣誓就职,止于新当选总统宣誓就职。四是政府总理(或首相)和政府各部部长(或大臣),如德国、叙利亚、尼泊尔等国宪法规定上述人员应进行就职宣誓。也有少数国家的宣誓主体范围较广,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联邦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拥护宪法等。第三,誓词内容,应包括:效忠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四是竭尽全力,恪尽职守,忠诚履行职责。
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8)是否有能力独立做出判断,是否有困难听从法庭的指令。二、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和目标 正如前述在研究现代国家治理的特征中所指出的,现代国家治理不同于传统国家治理,主要靠民主、法治和科学。
不只是现实世界,还包括虚拟世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一方面通过自治参与公共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提供的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治理,或者通过国家向社会转移部分公权力获得国家治理权进而成为公共治理主体。在我国目前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法治的这一作用虽越来越受重视,但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正因为政府也不是天使,所以需要对政府有外在和内在的控制,需要法治。
早期的民主主要是代议制民主,但由于代议制民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缺陷和弊病,代议机关的代表在立法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往往不代表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主要代表其所在党派的利益和某一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民"虽然在一定的时空也可以成为国家机关治理的对象,但在更多的时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机关和执政党均是代理"民"参与治理。
法治优于人治,因为"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现代国家治理,"民"不再是纯粹的、被动的治理客体,而主要是治理主体。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要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在坚持民主法治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即在坚持民主法治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手段,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优或较优方案。
传统的国家治理,治理主体只能是统治者,统治者不可能与被统治者分享统治权。在现代法治国家,为了规范国家治理,一般都制定了行政程序法、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法律规定国家治理行为的公开、公正、公平等应遵循的其他基本原则及制度,如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合理预期原则、告知制度、听取申辩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等。很显然,法治的这些理念和价值正是现代国家治理追求的目标。现代国家治理手段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有效性,而且要考虑其正当性和文明性。
影响这一作用充分发挥的因素主要是,我国目前法的立、解、改、废(制定、解释、修改、废止)的运作机制尚不完善、不顺畅。其三,维护公平正义,"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另一主要作用是确立治理模式和规则,规范治理行为。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
现代国家治理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由、幸福。但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也存在治理环境恶化、治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某些"负激励"的问题。 一、现代国家治理的五个特征 国家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传统国家治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专断和神秘化。但还应进一步指出,法治不仅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手段,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例如,孔子为古代中国设计的国家治理目标是"仁"和"礼",追求的是确立一种"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民主包括代议制民主、 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国家治理方式由专断、神秘化向规范、透明化转化。
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城邦设计的国家治理目标是"中庸",追求的是建立一种中产阶级掌权的政体:"中产阶级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财物,也不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觊觎,既不会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从而可以保持邦国的稳定和持久。可见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或基本手段。
在这方面,法治作用的发挥在我国也有很大的空间。现代国家治理显然不能运用上述手段。
统治秩序、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最后都是为了人,离开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由、幸福,发展和秩序都必然异化。国家治理手段由人治、权术之治向法治、文明之治转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传统国家治理手段多采用人治、礼治或权势权术之治,如柏拉图主张"哲学王"之治。
现代国家治理相对于传统国家治理,其治理主体的特征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慎到、申不害、马基雅弗利主张权势权术之治。
法治包括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而实质法治不仅要求国家治理要严格守法、依法,而且要求所守所依之法是"良法"。
正因为人不是天使,所以需要政府。在封建专制社会,国家治理权只能为国王、皇帝和从属于他们的国家官僚机器垄断,不可能吸收其臣民参与国家管理。
我们说法治更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主要是从法治的理念和价值的角度说的。实质法治不仅要求国家治理遵循法律的具体条文、规则,而且要遵循法律的原理、原则、精神和法治理念。参与式民主和协商式民主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在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互联网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审批许可问题、PX工程建设选址问题、雾霾治理问题等,都是传统国家治理中不曾遇到或遇到频率很低的问题。
实质法治不仅要求国家治理依硬法办事,而且要自觉依软法(非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如宪法惯例、社会公权力组织章程和自律规则等)办事,自觉受软法约束。与传统国家治理不同,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是民主、法治和科学。
而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由于政治文明的进步,代议制民主的缺陷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必要性,而且展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可能性。这里有法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更有有法不依、执法违法(如钓鱼执法、养鱼执法)的问题。
当下我国治理环境总体上是良好的,治理激励机制也基本是完善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按照中国的情况写中国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评论